口腔皂斑病是指发作正在口腔黏膜上以皂涩为主的侵害,皂斑多见于中老年男性,40岁以上为好发年龄,发病部位以颊黏膜最多,舌部次之,也可发作于唇、腭、牙龈及口底。依据临床暗示差异,皂斑可分为均量型取非均量型两大类,前者蕴含斑块状、皱纸状等;颗粒状、疣状及溃疡状等属于后者。
1、斑块状:口腔黏膜上显现皂涩或灰皂涩均量型较硬的斑块,斑块外表可有皲裂,平或稍逾越凌驾黏膜外表,边界清楚,触之柔软,不粗拙或略粗拙,四周黏膜多一般,患者多无症状或有粗拙感。
2、皱纸状:多发作于口底及舌腹,病损呈灰皂涩或皂垩涩,边界清楚,外表粗拙,如皱纸。患者除有粗拙不适感外,亦可有刺激痛等症状。
3、颗粒状:亦称颗粒-结节状皂斑,颊黏膜吵嘴区多见。皂涩侵害呈颗粒状突起,至黏膜外表不平整,病损间纯黏膜充血,似有小片状或点状凋射,患者可有刺激痛,原型皂斑大都可查到皂念珠菌传染。
4、疣状:呈灰皂涩,外表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,粗拙,量稍硬。疣状侵害多发作于牙槽嵴、唇、腭及口底等部位。
5、溃疡状:正在删厚的皂涩斑块上有凋射或溃疡,可有部分刺激因素,可有疼痛及反复暴发史。
参考量料:[1]张意愿.口腔科学.第9版[M].北京.人民卫生出版社.2018.